[编者按]
推进市域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是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必由之路,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 “百镇建设”,围绕全省 “一核一圈三群”的战略布局,选择100个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镇作为重点镇,予以重点支持,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文化名镇和旅游大镇。
小城镇建设是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促进城乡互动融合的重要举措。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认真谋划,精心指导,紧紧依托小城镇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整合资源,整体推进,大力实施“五建设两整治”,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具有示范意义的小城镇,形成了组群发展型、新区建设型、旧区提质型、园区拉动型、文化旅游型等五种发展模式。
这五种小城镇发展模式,对于推进我省百镇建设工程,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典型借鉴和示范引领作用。
范例:晋城市沁河流域
发展模式:集群发展型主要特点:流域一体化、镇企一体化、设施布局一体化
沁河小城镇发展群位于晋城市域中西部,总人口16万人,纵贯沁水、阳城、泽州三县,包括郑庄、端氏、嘉峰、润城、北留、周村六个城镇。
晋城市把沁河小城镇发展群规划为“一带三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带指沁河流域发展带;三区指郑庄-端氏-嘉峰功能片区、润城功能片区、北留-周村功能片区。
郑庄-端氏-嘉峰功能片区:定位是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产业示范基地,煤-电-气-化综合发展的沁河流域特色城镇化区;润城功能片区:以旅游休闲及服务业、商贸业为主的沁河流域特色城镇化区;北留-周村功能片区:以电力工业、煤化工为主的沁河流域特色城镇化区,沁河流域传统村落旅游发展密集区。
沁河小城镇发展群根据总体定位,进行了统一的产业布局规划、村镇体系规划、交通体系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文化旅游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范例:孝义市梧桐镇
发展模式:新区建设型主要特点:拆旧建新迁村移民,工业区生活区相分离
孝义市梧桐镇,镇域面积35平方公里,辖20个村,人口3万人。梧桐镇提出,迁村移民式的新区建设发展规划,梧桐工业区和居民生活区相分离,人口向生活新区集中,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
梧桐镇借鉴重庆、成都等地经验,将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相结合,做好“迁村腾地、土地流转、集约节约”的土地文章,加快8600亩村庄占地的搬迁整理。规划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投资35亿元的生活新区;发挥土地要素优势,将置换出的7000余亩土地,以地招商、以地聚商,促进产业聚集发展,构建化工、钢铁产业集群,为当地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为新区构筑雄厚的产业支撑。
梧桐新区自2010年4月开工建设,力争到2014年实现全镇20个村3万村民整体搬迁。当地政府对整村搬迁的村民,除了支付正常的拆迁补偿款外,还采取四大补助措施:社会保障集体承担、村民实现充分就业、村民享受多种福利、新区住宅享受补贴。
范例:宁武县阳方口镇
发展模式:旧区提质模式主要特点:加强基础设施改造,镇容镇貌焕然一新
宁武县阳方口镇是全省百镇建设的示范镇,是一个以煤炭采掘、交通运输、物流服务为主导的工矿型小城镇。按照全省百镇 “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建设要求,阳方口镇紧扣“古镇新貌”建设理念,凝聚各方力量,强势推进发展。
去年阳方口镇重点实施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镇区绿化、中心街市、住宅区建设和环境卫生整治、建筑风貌整治七类28个项目;今年是近年来小城镇建设项目最集中的时期,将重点实施休闲游园、特色风貌整治区、污水处理工程、小城镇发展规划展示厅四类10个项目。
阳方口镇给建筑风貌整治起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名字,叫做“穿衣戴帽”,主要是通过建筑立面的整治,融入古关文化的因素,把古关文化尽可能显现出来。整治面积达到7万多平方米,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两路”就是对大运路镇区段和环镇公路大树绿化、密集种植,实现了一次成景、一次成林,变成镇区的两条绿色走廊。
范例:临县碛口镇
发展模式:文化旅游型主要特点:打造文化旅游产品,塑造古镇文化品牌
碛口镇2005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总人口3.4万人。碛口镇拥有以晋商、黄河、黄土为主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红枣蔬菜为主的特色农业资源。
碛口镇确定了经济发展战略,以完善服务功能、突显文化特色、提升古镇品位、优化发展环境、辐射带动城镇为目标,打造碛口“特色旅游重镇、特色农业大镇和新型工业强镇”。从小城镇建设着眼,从基础设施建设着手,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逐步建成功能分区明确、配套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古镇。
近几年,碛口镇主要做了四方面工作:一是强化碛口规划体系,实现古镇科学发展;二是优化旅游发展思路,打造文化旅游产品;三是重点推出文化产品,塑造文化品牌;四是强化旅游硬件建设,搞好旅游服务基地。
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奔腾不息的万里黄河、山峦起伏的黄土高原让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在碛口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碛口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范例:汾阳市杏花村镇
发展模式:园区拉动型主要特点:园区推动村镇建设,新区实现社区化管理
汾阳市杏花村镇镇域面积84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人,城镇居民占50%。杏花村镇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白酒企业众多,交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
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位于杏花村镇,该项目是省重点工程,吕梁市转型发展重要项目。项目以汾酒集团为龙头,以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上游发展酿酒高粱种植,下游发展酒糟养殖,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项目,是推动第三产业的生态环保项目,力求一年建设,两年 达产,三年明显见效。
杏花村新区建设工程是汾阳首次实现整村搬迁的惠民工程。新区由汾酒集团新宿舍区、上下堡新村、小相新村、中汾公司宿舍区组成,占地1600余亩,规划建设住宅1万套。新区内配套有幼儿园、小学、办公楼、敬老院、卫生所、购物中心、休闲广场、文体活动中心、酒文化会展中心,建成后可入住3.5万居民,实现社区化管理。